top of page
作家相片New Zealand Minitours

《舌頭嚐味道 靈魂吃的是回憶》


「煎餅餜子」是天津常見的民間早餐,第一次遇上它,是2006年2月,約農曆年初十至十五。 那是大學一年級的農曆年假,我首次獨自出門,拖着行李箱到北京探朋友順道旅遊。到步後第二天,北京下了當年的第一場雪,來自南方的我,更興奮得伸手接下從天而降的雪花。獨遊長城,朋友囑咐參加本地一日團,皆因當時沒有正規的交通工具前往,只有民營巴士或的士包車,若不幸遇上黑車,更會被要脅騙財。膽子小,只好乖乖報團去。清晨五時許,我站在正在融雪中的毛主席紀念堂前,等待集合,同時切身感受何謂「下雪不冷,融雪冷」。剎那間,在不遠處冒着熱騰騰蒸氣的小販檔吸引着我。 在燒熱的灶台上,大媽熟手地轉動T形推子,快速地將麵糊推成薄薄的圓餅,那塊圓餅很大,直徑應該超過14吋。接下來,她在圓餅上打雞蛋,以相同方法攤開,並撒上芝麻、芫荽及蔥花。未幾,雞蛋漸熟,圓周慢慢變焦成煎餅。將它翻身後,抺上甜麵醬和辣醬,放上餜子(麵粉製,經油炸而成的脆餅),三兩下手勢,把煎餅卷起折疊,煎餅餜子便完成。 我將兩塊錢交給大媽。在寒冷的清晨,捧着熱得燙手的煎餅,咬一口鬆脆餜子,嗅着新鮮雞蛋與青蔥的香氣。這種冷與熱的強烈對比,教我至今難忘。 再訪北京,已是翌年關於北京奧運的大學生交流團。重臨舊地,街邊的煎餅餜子檔攤消失得無影無踪。在朋友帶領下,在連鎖超級市場旁,新蓋的美食廣場內再次發現它。這時,它已變化出紫米、玉米、芝麻等口味,售價漲至五塊錢。 來到2014年3月底的某個早上,我踏在紐西蘭奧克蘭市中心,在擠滿中國留學生的小店內,竟被我再次遇上煎餅餜子。 當年的熟手大媽變成慢條斯理的大叔,五塊錢人民幣換成五塊錢紐幣,圓形的煎餅皮及四四方方的餜子勻縮小了。煎餅捧在手中,沒有冬雪的襯托,熱力大減。嚐一口,缺少了當年的芫荽,過多的甜麵醬令煎餅略咸。 然而,價格、尺寸、味道……一切一切都無關重要。煎餅餜子讓思緒穿越時空,重現當年在北京的冬雪,連帶白茫茫的長城、靜謐的故宮、冷得雙腳發麻的感覺都一併浮現。 這刻,我頓然發現,舌頭嚐的味道,靈魂吃的是回憶。

Blog: https://fulokjourney.com Page: www.facebook.com/FulokJourney

0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